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是一家民营博物馆,仅靠文创销售就可以实现盈利;注入三彩文化打造的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爱和小镇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在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创意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加速器”,用设计助力乡村振兴、以文旅融合带动产业发展,是他长期以来的努力方向。
提到“三彩”,人们脑海中大多会浮现出“唐三彩”。2008年,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组织的全国工艺美术品种论证会上,郭爱和首次提出“洛阳三彩”这个全新的工艺美术类别。2012年,在洛阳市老城区金业路丽景门瓮城内,以“洛阳三彩”学说为基础,承载郭爱和“三彩艺”釉画作品及不同时期的“洛阳三彩”藏品为主体的“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正式开放。这里也成为市民游客了解ob欧宝“洛阳三彩”文化的“大本营”。
带着传承“三彩”文化的使命,郭爱和不断创新三彩艺术的呈现形式,为上海中心设计大型陶艺装置《鱼乐图》,为上海世博会河南馆设计三彩壁画《国之中 城之源》等,使“洛阳三彩”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与此同时,郭爱和的团队还让“三彩艺”逐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推出了一系列日用品、饰品等文创产品,赋予三彩瓷器新的生命力。他们在洛阳开设了多家“三彩艺”专卖店,上线了淘宝旗舰店,售卖三彩瓷盘画、水杯、茶壶和各种小摆件,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在郭爱和看来,“资源并不等于资产。只有把文化转化成文创产品,让游人带回家,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实,对于郭爱和来说,在文旅融合领域更深层次的探索实践还是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爱和小镇的打造。
河南省前河村地处中国陶瓷发源的核心地带,早些年曾是贫困村。两年时间内,郭爱和用9999只大陶缸打造艺术底色,装扮了这个小山村的每个角落,改造残垣断壁的破窑洞、缺乏美感的老房子,用三彩艺术激活了乡村旅游。
如今,小镇已经获评3A级旅游景区,郭爱和团队正在谋划提供更多具有“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颠覆性创意的产品”,带动更多当地百姓增收致富。
在郭爱和看来,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在中国历史上建都十三朝的洛阳,正是中国的“陶瓷源”。“三彩不仅是洛阳的文化IP,也是整个中原的文化IP”,郭爱和期待“满城尽饰三彩艺”的春天早日到来。
作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钧瓷一直是我国瓷器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符号,甚至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如何更好地传承钧瓷技艺,成为亟待关注与解决的新命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孔相卿
2023年的全国两会正在召开,针对钧瓷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孔相卿认为“传承钧瓷技艺,关键在于培养更多的青少年后备力量”。提及钧瓷产业的发展现状,孔相卿表示,“之前受到疫情的冲击,整个钧瓷产业受到很大冲击。但现在钧瓷产业整体正朝着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让许多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也赋能了钧瓷产业的发展,推动其发展模式的变革。“在实体模式外,线上经济的兴起也带动了钧瓷的发展,直播带货成为钧瓷新的营销方式,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参与到钧瓷的制作与销售中,逐渐形成一个完备的产业链与运行模式。这种线上与线下的联动方式,不但积累了很多经验,而且推动钧瓷产业新发展,完善了运行模式。”孔相卿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进一步表示,在市场基础之外,国家对陶瓷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与钧瓷相关的文化节以及宣传活动也正在筹办与开展。谈及钧瓷的未来发展,孔相卿表示,目前国家对于陶瓷、钧瓷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愈加重视。
“河南平顶山学院专门设立了一个陶瓷学院,此外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院校也开设有陶瓷相关课程以及专业课,不少学生、年轻人都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各个院校之间,通过搭建工作室与平台,彼此相互交流学习最前沿的工艺和技术,共同促进了钧瓷技艺的发展。
虽然在教育、宣传、市场等多方面都有所改善,但钧瓷技艺传承的最大困难还是人才储备问题。“只有在整体扩大钧瓷产业前提下,为钧瓷产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后备力量,才能推动钧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孔相卿表示。
“让艺术品实用化,让实用品艺术化,才会有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孔相卿指出,应当将钧瓷艺术与日常生活相融合,让钧瓷融入进大众生活之中,例如茶具、餐具的使用。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艺术性与实用性的二者兼得,为用户打造雅致的生活方式。
“希望能更好将钧瓷技艺进行传承,通过技艺的传承,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繁荣复兴。”孔相卿表示。